高标准农田、智慧农业、新品种研究……
(相关资料图)
连日来,记者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,深入田间地头、产业园区进行调研。在采访中真切感受到:从皖北到江南,各地多措并举,在江淮大地上打造出喜人新“丰”景。
变化一:
从“粮田”到“良田”
7月29日,濉溪县四铺镇八里村、洪南村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,翠绿的玉米叶随风摆动,绿意盎然。
“机井多了深了、新建了涵闸、道路也变宽了……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,旱时不能浇水、涝时不能排水的现象不复存在,大家种地更有底气了。”洪南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赵宏亮告诉记者。
“八里村、洪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4252.5万元,建设高标准农田1.89万亩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建成,改善了两个村的农业生产条件,提高了当地粮食生产能力和种植水平。”濉溪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服务中心主任周杰说。
八里村、洪南村“粮田”升级变“良田”,是淮北市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。
“淮北市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粮食产能、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,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,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,实行田、土、水、路、林、电、技、管综合配套,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。”淮北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十三五”以来,该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7.69万亩,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9.4%、基本农田的94.9%。今年淮北市拟提升6.5万亩、新建4.7万亩高标准农田,2025年将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。
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我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。今年夏种期间,阜阳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27万亩。
“最近天气晴好,玉米、大豆长势良好,正是喷洒除草剂的好时候。”近日,在界首市顾集镇于庄村,皖地龙农场负责人牛灵一边指挥工人打药一边说。
“相对于传统种植,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同时,能增收一季大豆,提高土地复合利用率,促进产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”顾集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。
阜阳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,在关键农时季节,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或现场观摩指导。针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,在省级专家指导组包市包片基础上,市级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,实行联系服务制度。县、乡农业农村部门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,对承担任务的种植主体加强生产指导,帮助掌握技术要领,搞好机具改装配套,落实替代作物种子,满足生产需要。
“我今年尝试的是‘6+4’种植模式,也就是六行大豆、四行玉米,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,相信秋季能有个好收成。”牛灵信心十足地说。
变化二:
从传统到现代
7月27日,记者来到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的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,在园区智慧玻璃温室内,工人们正在修整地面,一旁用来种植番茄的无土栽培槽已清理干净。
“七八月正是番茄种植空闲期,我们会对温室内设备设施进行检修,为下个种植周期作准备。”凯盛浩丰桐城种植基地种植主管李浩告诉记者。
桐城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、技术最先进的智慧玻璃温室项目。
“温室不仅采用无土栽培技术,还能通过自动控制系统,实现水肥自动滴灌、自动化补给二氧化碳等。水肥、温度、光照等皆可设定、调整。”李浩向记者介绍,温室里的番茄生长期长达10个月,年产量2200吨,畅销全国各地。
近年来,安庆市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,积极推进种植业、畜牧业、渔业、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。截至目前,该市智慧农业应用主体累计达到200家,其中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50个,省农业农村厅评定的“数字农业工厂”10家。
7月26日,记者走进位于亳州市利辛县程家集镇的安徽阳光药业集团5G智慧农业产业园大棚,在无土栽培技术下,一排排中药材幼苗整齐排列、茁壮成长。
“这里有新引进的‘黄衣少女’‘九月乒乓’菊花品种,相对于亳菊、贡菊等品种,更受现代白领喜爱。”前不久被团省委、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“安徽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”的都剑对记者说。
2018年,都剑与开药店的父亲一起从事中药材种植。通过不断尝试和摸索,他逐渐掌握了中药材的“秉性”,建起占地3000余亩的农业产业园,并将5G技术融入产业园管理,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农业。
“阳光大棚里的温度、湿度、喷水和施肥,都可以通过手机操控。棚外田地里建了3个气象塔,安装有土壤墒情监测设备,通过手机即可获得相关信息。”都剑说,在5G技术支持下,3000多亩产业园的日常管理只需要10余人,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。
去年,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22.6万亩,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44万亩。利辛县虽非亳州市中药材种植核心区域,却涌现出一批像阳光药业一样“起步晚、起点高”的中药材种植企业。2022年,在都剑带领下,企业营收突破3亿元,并在新产品研发中坚持自主创新,获得4项发明专利。
亳州市药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市正逐步探索中药材智能化、工厂化种植,推动中药材种植质量追溯体系和中药饮片生产信息化追溯体系对接,将重点品种质量溯源延伸至中药材种植环节,完善大宗道地中药材标准化体系,推进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建设。
变化三:
从田间到餐桌
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,另一头连着百姓餐桌。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今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。
“公司主打即烹型预制菜品,尤其是各种鸡肉类产品。”日前,安徽夏星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皖生对记者说。
夏星食品位于六安市舒城经济开发区城关园区。记者走进公司参观走廊,看见生产车间内分割好的鸡腿、鸡排通过流水线被制作成鸡米花、藤椒鸡腿等各种速冻调理肉制品。
从2006年落户舒城以来,夏星公司一直以即烹型预制菜为主业。
“近几年,预制菜越来越受追捧,我们公司依托多年积累的食品加工技术,大规模开展预制菜产品研发。去年公司产值突破8亿元,今年有望突破10亿元。”倪皖生说。
近年来,预制菜生产企业成为舒城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新亮点。围绕“上游农产品原材料、中游食品加工制造、下游食品包装销售”三大环节,该县集聚了近30家企业,其中龙头企业7家,年生产总值已经突破30亿元。
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,也为舒城县发展预制菜产业提供了优质原材料。
在舒城县农科所,工人们正将一个个鲜红饱满的番茄摘下,准备打包运往预制菜生产企业。
“蔬菜生产一直以来都是舒城县的强项。我们积极引导农户与预制菜生产企业对接,并结合企业需求,改良技术、改变品种,种出符合预制菜生产企业需求的蔬菜。”舒城县农科所所长葛自兵举例说,传统的番茄品种每年只有3个月左右采摘期,为了应对预制菜产业需求,该所积极研究新品种,目前种植的番茄在保证质量的同时,一年有7个月采摘期。
据了解,目前,舒城县已建成50万亩优质稻、33万亩蔬菜、30万亩油茶、13万亩茶叶、5万亩稻虾综养等优势产业基地。
“舒城县发挥原材料产地优势,重点对规模以上的预制菜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需求进行摸底,积极抓好产销对接,为加工企业和生产大户之间牵线搭桥,推进订单生产,原材料本地采购率不断提高。”舒城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化发展中心主任秦加能告诉记者。
截至2022年底,六安市共有预制菜生产加工企业51家,产品品种达278个,全市预制菜产业实现总产值47.04亿元。
记者:丁贤飞 武长鹏 安耀 武袁野 陈成 任雷
标签:
高标准农田、智慧农业、新品种研究…… 连日来,记者围绕农业高
08月09日,快可电子被深股通减持6650股,已连续3日被深股通减持,共计
【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开盘跌0 23%】!!!今天受到全网的关注度非常高,
甘井子区体育中心配套开发二期宗地C、D、E区-D、E区规划图公布,规划图,
经济日报金观平指出,当前,我国不少地区还存在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的问题